当前位置:

怀念我所建所奠基人朱济凡所长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5

怀念我所建所奠基人朱济凡所长 

严昶升 鞠维珍  

  在我们庆祝我所建所五十周年之际,我们深深怀念我所的奠基人朱济凡同志。原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沈阳应用生态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朱济凡,系革命老干部、森林生态学家、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委林业科技顾问组成员。浙江诸暨人,1912年生,1933年就学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36年利用在南京两广中学任教的机会,进行了抗日宣传活动,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南京地下组织领导的学联。“七·七”事变后,在湖南岳云高级农校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8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任中共衡山县临时县委组织委员。同年9月经组织批准到延安,就学于陕北公学,毕业后受组织派遣到广西桂林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42年任新四军苏中公署文教科长。19435月,在一次敌伪扫荡中,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和利诱无所畏惧,义正词严地向敌伪人员申述我党抗日救亡的主张,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受党的委派,到东北工作,曾任东北永北松江游击队队长;11月担任吉林市委民运部长,并领导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 1948年任永吉县县长,直到全国解放。建国初期,先后历任吉林省商业厅副厅长和东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1954年,调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任所长。后又兼任所党委书记。在职期间,充分显示出他的组织领导才华和政策水平,积极按照党的政策团结老一代科学家,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受到所内职工广泛信任和院内同行普遍赞赏。同时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并主持有关森林生态课题的研究与考察,为林业土壤研究所的组建与发展,为森林生态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林土所建所之初,即为生物学部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所,既有植物、林业,又有土壤、农化、微生物等学科,以后又增设森林气象、森林病虫害、放射生态、木材和土壤分析测试技术等科室;人员来自我院林业研究所筹备处、南京土壤研究所东北分所筹备处以及长春应化所农化研究室和哈尔滨土建所木材研究室等不同地区和单位;当时又适处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创时期,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尤显突出。朱济凡同志以其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对所内员工倍加爱护,既注意团结和发挥老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膝谈心,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又积极鼓励年轻科技工作者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并努力提高、创新,他切切实实起到了巨大凝聚作用,创造了一种大家思想向上,争做贡献的环境和气氛,得到普遍尊重。 

  1956年,他受中国科学院指派,在中苏(前苏联)合作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中,出任考察队中方副队长(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祯任该项考察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冯仲云任中方队长),除主要承担全队考察业务组织工作外,并亲自参加森林考察组的具体考察工作,对流域内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林区作了认真考察。在此期间,抓住各有关学科的中、苏专家教授比较集中的机会,多次组织专题学术报告和考察成果交流,尤其注重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向中、苏专家教授们学习,还利用共同工作之便,组织部分青年科技工作者赴苏联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加快培养科技人才。 

  1956年,国家决定修建包(头)兰(州)铁路。该路必须经过浩瀚的腾格里大沙漠的东缘,铁道部委托林土所承担沿线治沙任务。如何快速有效地、大规模地固定这种长年流动沙丘,以保障铁路畅通,当时,甭说中国,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先例。朱济凡同志卓有远见,他多次鼓励原林土所章古台治沙组的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承担起国家建设包兰铁路固沙这一紧迫而严峻的重任,并请国际知名植物学家、原我所副所长刘慎谔教授出任该课题的学术带头人,还亲自参加实地考察,与科研人员一起商讨实施方案,采取了生物固沙与工程固沙相结合的综合治沙措施,加快实验。验证理想可行,随即大范围推广应用实施,结果,获得成功,保障了包兰铁路自1958年开始通车以来,不受流沙侵害,一直畅通。该项成果1981年被列为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奖励。原林土所的这支治沙科技队伍,为方便工作,并入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以其治沙卓越成就享誉于世界。 

  1959年为了总结亚热带杉木速生丰产经验,他亲自组织和带领森林生态、森林土壤、森林土壤微生物、森林气象等七个专业的科技人员,深入到杉木林区进行了综合考察。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1960年又在广木之乡——湖南省会同的广坪乡建立了中科院林土所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为杉木速生丰产林生态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同年,参加了伊春红松林生态考察研究;当年秋,赴云南西双版纳考察研究发展橡胶与保护热带森林问题。1963年参加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及农业科技长远规划的制订;转年参加国务院农业投资会议科学家参谋组。1965年利用在草河口林场劳动的机会,观察研究了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1973年参加昭乌达盟、辽宁西部和东部山地开发考察。19761980年除继续伊春红松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考察外,还先后参加了河西走廊固沙防护林体系考察、福建闽北林区森林与农田生态平衡考察研究。1981年,他主持了由国家科委、农委、全国科协组织的海南岛橡胶林地生态考察。此后,由中央林业部调任他为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1984年离休,享受副部长级待遇,于1987124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75岁。 

  他一直热心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关心国家农、林事业的开发与建设,孜孜以求,奔波于祖国大地,积极向国家献言建议。发表科学论著30余篇,协助竺可桢主编刊发《中苏合作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学术报告集》(一、二、三卷)、《总结报告》(计七卷)。他的学术著述,除大部被收入《陆地生态》、《建国三十年来林业科研论文集》等学术刊物外,像《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橡胶垦殖事业与保护热带森林问题》、《对于改变东北红松林现行大面积顺序皆伐方式的建议》、《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意见》、《关于确保东北小兴安岭伊春红松-阔叶林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报告与建议》……等部分论著,还得到中共中央的批转印发,受到有关领导和专业科学家的重视,在农、林科学界有着重大影响。 

  他的论著、信函和讲话,集成《朱济凡文集》,于199311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为该书作序,并在序中称赞道:“朱济凡同志思想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治学严谨,锲而不舍。”还特别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朱济凡同志虽然年老体弱,在新形势的鼓舞下,仍然发扬‘老骥伏枥’的精神,致力于我国林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撰写了《论我国林业发展新战略》和《再论我国林业发展新战略》等论文,提出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按生态经济原则经营林业,实行既要保土安民,又要生产木材的双重战略。他坚持主张把森林的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一面积极造林绿化,扩大森林资源,一面合理经营利用现有森林。在晚年,朱济凡同志尤其关心我国的林业改革,孜孜不倦地探讨林业改革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表现了热爱祖国,关心林业的赤诚之心。” 

  朱济凡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毕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革命事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科学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在所不辞。在敌人监狱中坚贞不屈,英勇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建国后,他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发展和繁荣我国的林、土科研和林业教育事业上来。朱济凡同志不只对林土所的建设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关心和培养等各方面做了积极努力,获得了受人赞赏的成功业绩,而且对我国森林生态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对林业教育和林业事业的建设与改革等多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朱济凡同志的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艰苦朴素,顾全大局。对事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对知识分子倍加爱护,体贴入微。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乐于听取群众意见,善直言、敢负责、有远见。总之,他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作的无私奉献,以及他做人处事,求索奋进的精神与高尚品德,都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佩!
(此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五十年》文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