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博士生指导教师简介

(导师顺序以招生专业代码顺序)

男,196711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0年于辽宁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31996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微生物学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曾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日本国立农业环境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或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环境微生物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学;工业生物发酵新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生物源温室气体及其微生物学机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维生素C工业生物发酵新技术研究

E-mail:xuhu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9

男,197811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2003年于南京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9年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2010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10-2013年,美国田纳西大学,微生物系,博士后研究人员;2013-2014年,美国田纳西大学,微生物系,研究助理教授。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环境微生物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与分子机理;降解菌资源的发掘与功能降解基因的鉴定;污染场地原位生物修复的微生态学机理。

主要研究课题:厌氧钴胺素合成通路强化有机氯生物降解的机制研究;土壤与地下水系统污染物的多过程耦合及传质机制。

E-mail:juny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26       

19861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7年于武汉大学获环境工程和法学双学士学位;

2009年于武汉大学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

20122016年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2018年于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后,海洋科学。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厌氧微生物、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地质微生物、微生物生态、有机卤呼吸微生物、土壤与地下水中有机氯污染物修复技术、合成微生物学、系统微生物学、微生物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有机氯污染物降解的生态新效应及多种群互作新机制(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Dehalococcoidia纲微生物生态与有机氯化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科院);四氯化碳厌氧生物降解机制及微生物与矿物协同强化去除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复合污染过程及生态效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

E-mail: yangy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26

贾永锋男,博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Applied Geochemistry副主编,《生态学杂志》主编,《生态毒理学报》编委。

毕业时间和学校1996-2000年在英国Newcastle大学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0-2005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水土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过程与响应;有色金属矿山污染生物治理;近海海洋微生物。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

E-mailyongfeng.jia@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03


徐明恺男,19784月生,博士,研究员。香江学者,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辽宁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辽宁省微生物学会理事,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年于沈阳药科大学制药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3-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进修细胞生物学技术;2005-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受体药理学博士后研究;2007年曾赴丹麦歌本哈根大学和LundBeck制药公司交流访问。2012-2014年 获选国家香江学者,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访问学者;2013/2014年 两次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指派赴德国明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生物工程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免疫学的生物制药理论与开发研究;微塑料新型污染物生物毒理效应研究;新型疫苗和佐剂的开发;细胞治疗生物转化医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个性化药物);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黑土粮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生物医药和健康相关的横向课题多项。

E-mailmkxu@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80

男,19778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人才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德国洪堡资深学者。现任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硕士学位;

2008年于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美国能源部五大湖生物能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08-2012);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问科学家(2012);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临时雇员(2013);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2015);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2017);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客座教授(2017-2020)。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微生物生态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生态学与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有机质动态的微生物同化与异化控制机制; 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分布格局;全球变化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变异规律;微生物介导过程的理论建模与数学模拟。

主要研究课题:气候变化背景下农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参与机制(国家重点基金);土壤微生物源碳贡献土壤有机质的病毒调控效应研究(国家面上基金);东北黑土区土壤微生物储碳机制及固碳策略(院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E-mail: liangc@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878667(老区)或024-88087761(新区)

袁海生男,19759月生,博士,研究员,东北生物标本馆馆长。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82003年于山西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 2013-2014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先后赴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比利时新鲁汶大学、日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台湾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等进行合作研究和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专业-真菌多样性与分子生态

主要研究方向: 真菌多样性和系统学;分子生态学;真菌资源与生物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 NSFC-云南联合基金:云南革菌资源多样性挖掘和保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疣孢革菌属真菌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学研究;中国HydnellumSarcodon属分类及系统学研究;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大型真菌现状与保护成效评估。

E-mail:hsyu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47

女,19775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会员;沈阳市拔尖人才;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Applied Soil Ecology杂志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年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2年于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5~11月和201612~201712月两次赴美国爱达荷大学生物科学系访问学者;20143~5月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研究所短期访问;20195月赴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所短期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微生物学专业-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向或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工程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变化土壤微生物学;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与土壤养分循环、地上植被的关系;微生物生物地理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积雪深度和融雪时间对草甸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长白山北坡岳桦林线形成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机制研究""温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微生物生态学机制研究"

E-mialhuil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603

王绪高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导,林业中心主任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1年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7.5-2007.8作为访问学者到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2010.3-2011.2到美国Harvard University进行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生物多样性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基金委中德合作与交流项目:物种性状和群落结构对温带森林碳库动态的影响 2020.1-2022.12);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课题:东亚季风区森林多样性区域分异格局及规律(2018.7-2023.26

E-mail: wangx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207(老区)或02488087854(新区)

王清奎男,19771月生,博士,研究员,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站长,《生态学杂志》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2003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和农学硕士学位;

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11—20111月和20119—201111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大气环境研究部气象与气候研究所进行大气氮沉降对森林土壤碳氮转化的微生物学影响合作研究;201411月参加在美国加州Long Beach 举行的作物学会、农学会和土壤学会年会国际会议。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培育与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循环、凋落物分解、土壤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等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杉木人工林SOM形成与转化的生物学控制机”(2019.1-2023.12);全球变化及应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氮沉降与升温的响应机理”(2016.7-2021.6)

E-mailqwang@iae.ac.cnwqkui@163.com

办公电话:024-83970206

朱教君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

毕业时间与学校:1987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82001年于日本国立新泻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近年来曾到日本、韩国、英国、芬兰、德国、阿根廷、加拿大、美国、瑞士、巴西等国进行国际合作和参加国际会议等。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天然更新与生态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生态与经营,防护林学,林业生态工程学

主要研究课题:阔叶红松林红松天然更新障碍研究(国家重点基金);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适应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E-mail:jiaojunzhu@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0388087872

闫巧玲女,197810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2年于内蒙古大学生态科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56-11月出访英国森林研究所(Forest Research, UK);近年来曾到韩国、阿根廷、美国、德国、巴西等国进行国际合作和参加国际会议等。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天然更新与生态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

主要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绿水青山价值评估和区划技术与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维持的结构优化与调控模式。

E-mailqly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30

女,19809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22005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1.2-2011.4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森林培育学专业-森林天然更新与生态管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次生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与经营;森林土壤学主要开展:次生林土壤养分循环与周转机制研究;人工林土壤养分恢复机制与模式;全球变化背景下次生林生态系统土壤主要生态过程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森林土壤学;中国科学院从01原始创新项目课题地上-地下互馈对森林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项目辽东山区植物-土壤相互作用对有机质积累的影响机制等。

E-mailkyang@iae.ac.cn

方运霆男,19767月生,博士,研究员,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Ecologial ProcessesEcological Research期刊编委。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FoodPNASEcological MonographsEcological Appl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Analytical 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业时间与学校:1999年于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2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72008年在哥本哈根大学森林与景观中心(丹麦)做访问学者;20082012年在东京农工大学(日本)做博士后。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稳定同位素生态学:主要利用碳氮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碳氮元素在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的循环过程、交互作用及其对氮沉降、全球变暖和农业施肥的响应。

主要研究课题:森林碳氮循环对氮沉降和全球变暖的响应、农田氮循环、大气氮沉降来源与形成过程。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中科院国际团队项目等。

E-mail: fangyt@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02

康荣华  女, 19849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7年于西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化技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2017年于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2018.7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做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系统尺度上对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氮氧化物交换通量的观测;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及活性氮气体(NON2ON2)的排放机理。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稳定氮同位素方法研究森林土壤一氧化氮排放机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适应机制;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青年俊才”(C)项目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氮氧化物交换通量的研究

E-mail: kangrh@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942

郝广友男,198012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植物生理生态学科组组长、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站长。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年于西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生物科学;

2009年、2010年分别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美国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获生态学和生物学双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6-20125月,哈佛大学机体与进化生物学系博士后;20126-20145月,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Research Fellow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或植物学专业-植物生理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树木生理生态、水分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适应性、径向生长、生产力形成机制、衰退死亡机制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面上项目冬季栓塞抵抗和修复对长白山林区常见树种生产力和抗逆性影响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维持机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人工林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的质量与稳定性提升对策(参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团队项目北方生态屏障功能维持机制与提质增效技术(参与)

E-mail: haogy@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74

王庆伟男,19847月,博士,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白山西坡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辽宁省兴辽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沈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Forestry Research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编委,国际植物紫外研究学会(UV4Plants)亚洲区域联络人;联合国环境署(UNEP)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起草人之一。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

2014年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4-2017年日本东北大学国家重大创新(CREST)项目研究员;2017-2019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籍特聘研究员。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森林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林冠光谱生物学,森林更新与气候适应性,植物-土壤反馈,植物性状相应,群落构建,太阳辐射与凋落物分解,林下药用植物生理生化等。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冠层光谱生物学”、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树种多样性及林分结构对东北温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及其组成的影响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白山林线植物对UV-B辐射的响应与适应机理”。

E-mail: wangqingwe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29

王安志男,19733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生态学杂志》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72000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7-20091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

2004年赴澳大利亚进行考察访问及学术交流。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水文学、生态气候学方向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叶片滞留水对森林蒸腾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森林空间结构定量化的东北天然阔叶红松林积雪过程研究及模拟

E-mailwaz@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37024-88087866

李辉东男,19899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11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14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2018年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8-2021年分别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2018年分别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耶鲁大学进行访问学习。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气候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陆气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生态耦合,生态工程,城市生态,生态气候模拟,生态环境大数据等。

主要研究课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生态工程、城市化、风光电站开发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E-mailhuidong.li@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37

吴家兵男,197711月生,博士,研究员,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会员,《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年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74-20084月德国Greifswald大学植物与景观生态研究所博士后;20153-20155月法国INRA研究中心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气候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变化与生态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

主要研究课题:温带森林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排放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北地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及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E-mail:wujb@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36 024-88087867 (新区)

王正文男,196910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额尔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中国草学会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5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82001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1年至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200811月至200911月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03月至8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瑞士伯尔尼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此外,曾先后赴美国、德国、丹麦、比利时、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性状可塑性及适应对策;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植物相互作用与群落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

主要研究课题: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与机制;退化草地的恢复机理与重建途径;沙化草地的恢复治理。

E-mail:wangzw@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92

吕晓涛男,19828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基金委优青项目获得者,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中心主任。兼《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Plant Ecology》、《Flora》、《Ecological Processes》、《Pedobiologia》等SCI期刊编委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年于聊城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硕士学位;

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1年和2016年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和瑞士联邦森林、雪与景观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化学计量学。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氮素补给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牧草品质的多层级影响机理

E-mail: lvxiaotao@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752

男,19852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年于信阳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

20112014年于东北林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8-2019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课题:1.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2022054,树木根系生物学,2021.01-2023.12120万元,在研,主持;2.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9198, 全球变化对我国森林细根周转和分解的影响,2019.01-2022.1280万元,在研,主持;3.中国科学院从01原始创新项目,ZDBS-LY-DQC019-4,树木地上地下性状关联与森林功能稳定性,2019.09-2023.1250万元,在研,专题主持。

E-mail:sunt@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896

于大炮男,19734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72001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5.3-2005.6美国Clemson大学访问学者;2013.12-2014.12美国Clemson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高山林线与气候变化;树木生长与全球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主要研究课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高山岳桦林线形成机理中的指示意义(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长白山高海拔原始云冷杉林林木异常枯死的成因及机理(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格局优化技术与优化方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E-mailyudp2003@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29

男,19737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和中国生态学会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72000年于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89-10月赴美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访问考察;201612-20173月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向

研究研究方向:植物-微生物-土壤相互作用;根系行为与地下生态过程;植物功能性状与表型组学;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根际激发效应。

主要研究课题:典型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根际控制机制(国家基金项目)、黑土保护性耕作系统作物表型组学与遥感光谱的关联(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专题)、植物根分泌物生态学(横向课题)。

E-mail: wangpe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52

男,196811月生,博士,研究员。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寿光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环境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土壤学会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0年于辽宁大学生物系环境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31997年于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分别获生态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199611-19975月于比利时根特大学农学与应用生物学院,合作研究;199912-20006月于美国佐治亚大学土壤与作物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141-20144月于日本国立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方向或环境工程专业-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主要从事土壤-植物系统主要营养元素生态过程及环境效应领域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成套利用技术与模式示范;稻作农业标准化种植与提质增效模式,农田土壤磷素垂直迁移规律与淋失特征。

E-mail:chenxin@iae.ac.cn

办公电话: 024-83970208

鲁彩艳女,19767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年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3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24月至10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方向或环境工程专业-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系统的CN等养分循环过程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东北黑土农田氮素的高效利用与调控机制;东北黑土农田耕地质量等级与耕地产能评估研究。

E-mail:lucaiya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40024-88087719

女,19789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0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生态学专业学士学位;

2003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赴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以色列巴依兰大学和荷兰生态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态学,主要从事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土壤微食物网介导的植物-土壤反馈在退化草地恢复中的作用机制(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和东北黑土区土壤微食物网对土壤有机碳稳定和固碳策略的影响研究(中科院卢嘉锡国际团队课题)

E-mailliq@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9

男,19798月生,博士,研究员,林业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秘书长,国际城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学校与时间2002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810月访问日本东京大学;2013年和2014年分别赴德国明斯特大学访问学者;2018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城市扩展与生态环境过程,区域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

主要研究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综合生态环境过程的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城市化区域的生态适宜性及空间优化配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骨干):城市扩展的大气环境效应与景观格局优化。

E-mailLium@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1

郗凤明198010月生,博士,研究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辽宁省碳达峰工作专家组成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4年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9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912-20102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20111-20112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128-20129月,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访问学者;20144-20147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166-20167月,美国加州大学(UCI)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方向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生态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碳达峰与碳中和;景观生态学;碳循环;生态修复;科技产业生态学;

主要研究课题:矿物碳汇及其对全球碳失汇贡献研究;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碳中和路径规划;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与自然资产负债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机制研究。

E-mail:xifengmi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3123

刘志华男,19832月生,博士,研究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5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士学位;

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林火干扰生态学;生态模型;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遥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主要研究课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气候变化对林火干扰的影响(资金来源:中科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优青基金)

E-mailliuzh@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33

男,19821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产业生态组组长,辽宁省环境

计算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2009年于兰州大学先后获理学学士和地理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访问学者、德国波茨坦高等可持续研究所(IASS)洪堡学者、博士后及合作研究员等。

招生专业与方向:生态学专业-产业生态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生态与环境-经济-地理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空间治理等

主要研究课题:新数据语境下东北老工业区人地关系分析方法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乡村循环经济与溯源系统研发(美丽中国先导专项专题)等。

E-mailxuebi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71

郭书海男,19642月生,博士,研究员,污染土壤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毕业时间与学校:1986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3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1999-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曾在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和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固体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环境风险评估与环境区划)。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生态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工业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污染场/土壤修复、环境风险评估与环境区划)。

主要研究课题: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绿色清洗脱附集成技术与智能化装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金属污染场地防治及安全利用集成技术与工程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E-mailshuhaiguo@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449

巩宗强男,197511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8年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系获学士学位;

20012004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120022006年分别赴德国Ber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进行合作研究 20084月、20167赴澳大利亚Deakin University进行合作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土壤修复过程;土壤环境化学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石油污染土壤清洗效果评价;中科院先导项目子课题:污染土壤淋洗剂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村镇社区冻土冻融水土环境修复关键技术及小型设备研究。

E-mailzgo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67024-88087789

赵青男,19836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优青,美国化学会会员。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生态学杂志、环境科学研究及生态环境学报编委,Carbon research青年编委。2020年获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4),2021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金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5年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获学士学位;

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02014年在美国麻省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生态化学,纳米材料与环境,污染土壤和水体修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界面行为。

主要研究课题:新污染物环境地化行为;环境纳米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E-mail: happyzq2002@163.com

张雪娇198511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8年、2011年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

2015年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及生物效应、环境纳米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2019-2022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二维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与其环境行为和微生物毒性的相关性研2021-2024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二维纳米材料对免疫细胞炎症反应及其病原微生物清除功能的影响及机理

E-mail:zhangxuejiao@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83

张思玉  女,19828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5年、2012年于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获学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7-2018 公派访问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污染物及纳米材料环境行为机制及风险评价技术。

主要研究课题:2019-2023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纳米硫化铅的光化学转化及对作物叶面吸收过程的影响机理 2022-2025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二维层状黑磷在天然水环境中的转化机理及持久性预测模型2020-2022主持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计划项目大气Pb细颗粒与叶面角质层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叶面吸收途径

E-mail: syzh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83


魏树和男,19702月生, 博士, 研究员。现任中国生态学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22001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2009-2012),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环境土壤学博士后(2010.5-11),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2006.7-2007.7)此外,  曾到德国Munster大学(2014.8.1-312013.9.1-30),瑞士Bern大学合作研究(2012.9-12)。英国Cardiff大学(2013),波兰科学院(2013),斯里兰卡国家水稻所及茶叶所(2011),土耳其Erciyes 大学(2009),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Vinogradov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进行学术访问。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修复与环境生态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修复与环境工程;污染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

主要研究课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污染场地土壤和生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及空间变异特征(2018YFC18005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龙葵对镉超富集的差异蛋白表达特征及调控机理(31870488

E-mail:shuhewei@iae.ac.cn

办公电话: 024-83970382

林金如  女,19841月生,博士,研究员。辽宁省青年拔尖人才

毕业时间与学校: 2005年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  

2008年于厦门大学获硕士学位;  

2014年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获博士学位。

招生专业与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和过程;环境矿物表面/结构中金属赋存特征及其转化机制。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  

E-mail:jinru.li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502

何红波女,196911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现代保护性耕作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负责人。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21995年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

2005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碳氮转化生物化学过程及调控;农田土壤养分循环特征与高效管理。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方向。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田土壤碳氮微生物转化的非专性过程及驱动机制农田黑土植物和微生物组分积累的分异特征及碳输入的调控机制。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A“黑土地保育与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子课题土壤有机质衰减的阻控原理与提升的耕作培肥技术

E-mail: hehongbo@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76024-88087760

陈利军男,19681月生,博士,研究员。辽宁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时间学校:1990年于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31996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199511-19964月赴比利时Ghent大学农学与应用生物学院进行合作研究;20047-20074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EF-Fellow;曾赴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蒙古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植物营养学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营养的土壤酶学机制;有机物质土壤转化的生物化学调控;酶基因多样性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主要研究课题:尿素N转化的抑制剂及其组合调节和脲酶基因特性响应;土壤和沉积物中P 的组分特征及其活化调控;含 NP的生物有机大分子在土壤中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磷酸酶基因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磷酸酶和P转化的关系

E-mail:ljchenchina@hotmail.comljchen@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5

张丽莉女,19776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毕业时间与学校:1999年于东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4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1210-20148月;20171-20174月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学术交流。20179月前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学术交流。20192-20193月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参加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训。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植物营养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植物营养学(土壤氮素转化及其酶学调控、肥料氮的转化特征及高效利用)。

主要研究课题: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稻田培肥替代品研制及高效施用技术(2016YFD0300904”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土壤微生物对还田秸秆小分子有机氮的直接吸收及影响机制秸秆氮在稻田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E-mail:llzhang@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607

张晓珂女,19784月生,博士,研究员

毕业时间与学校:2003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土壤学博士学位。

访问与进修20068-200811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后;

20153-20163月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

招生专业与方向土壤学专业-土壤生态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线虫生态,土壤微食物网。

主要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田生态系统秸秆还田对氮在土壤微食物网内转化的影响机制以及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东部农区土壤线虫多样性及物种分布调查

E-mail: zxk@iae.ac.cn

办公电话024-83970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