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慎谔传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04

  刘慎谔(1897-1975),字士林,著名植物分类、地植物和森林学家,我国植物学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89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幼时读过私塾,1913年去烟台上学,后来入济南第一中学,1918年考入保定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1920年去法国留学,先入郎西大学农学院及蒙彼利埃农业专科学校学习,1926年在克来孟大学理学院毕业,获理科硕士学位,继而又在里昂大学理学院和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1929年完成了“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巴黎大学通过答辩,获法国国授理学博士学位。他在法国郎西大学学习期间,参加了留欧同学组织的“新中国农学会”,担任该学会中的植物病理组干事;在里昂大学学习期间,参加了留欧同学组织的“中国生物科学学会”,被推举为该学会的总书记。他留学法国近10年,采集植物标本两万多号,1929年他带着这些标本回到祖国。 

  刘慎谔回国后,担任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30年代初,他在北平天然博物馆院内建起我国第一座植物园。为了解决我国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开发植物资源,他于1931年春由北平出发赴新疆,先至迪化(今乌鲁木齐),继而去南疆,曾数次入天山,后又翻越海拨5500米的昆仑山,经西藏北部抵克什米尔,再入印度,而后由印度坐船经上海回北平,至1933年春完成全部采集调查。考察中,他骑着骆驼,赶着羊群,在烈日照射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进行。为了找寻一种沙漠植物,常常几天遇不到水源,他不得不去喝鲜羊血,甚至牲口尿。他曾度除夕于深山,遇土匪于旷野,一年多与同事失去联系,许多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这次考察,他收集标本4500余号,发表了《中国西部和北部的植物地理》和《中国西南部植物地理》等论文,填补了我国植物学领域的空白。先后出版了《中国北部植物图志》一书。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保护珍贵的研究图书和植物标本,曾五次搬迁,两次住在破庙里。在昆明西山庙里工作时,经费不足,他就种西瓜赚钱补充经费。他每到一地,就进行野外调查,采集标本,着手筹建植物园,传播种植学知识。1948年,国民党政府准备用飞机把一些有声望的科学家挟持到台湾去,刘慎谔表示绝对不跟国民党走,留在北平迎接解放。 

  1950年,他应哈尔滨农学院的聘请,筹建该院农林植物调查所,并担任所长。就在这一年,美国侵朝战争中发动了细菌战,对我国东北一些地区投放了带有细菌的树叶、昆虫和小动物。他参加了对这些实物的研究和鉴定,以确凿的科学论据揭露了美国侵略者进行细菌战的罪行,为此,被授予有毛泽东题字的“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细菌战争” 奖状和奖章。1953年,在哈尔滨农学院农林植物调查所的基础上成立林业研究所筹备处(后来改称东北林业研究所筹备处),他任筹备处副主任。1954年,他参加组建中科院林土所,任副所长兼植物研究室主任。

  他来东北后,为开发林区,建设草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考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和专著。1955年,他考察了小兴安岭林区,深感东北红松林区森林采伐更新采取大面积皆伐的方式,破坏森林环境条件,引起水土流失,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他顶住各种政治压力,提出了“采育择伐”的主张,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学机会,宣传自己的学术观点,并率领课题组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样板试验,使采育择伐在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不断得到推广,并在学术上发展了我国森林生态学。为了防止沙漠化面积的扩大,1953年,他率领科学工作者在辽宁省章古台建立了一个治沙定位试验站,总结出一套草、灌、乔相结合的人工植被类型的治沙措施。1956年,他承担了包兰铁路通过腾格里大沙漠沿线的治沙任务。他带领科研队伍骑骆驼由中卫县进入沙坡头沙区,坐羊皮筏渡黄河,研究黄河南岸固定沙丘植被演替,调查沙区植物的分布和生态习性,提出了草、灌结合加沙障的治沙方案,完成了治沙任务,保证了包兰铁路按时通车。1959年,他兼任中科院治沙队副队长以后,每年都要对西北沙漠地区进行考察,指导工作。刘慎谔关于治沙的理论和措施,为我国铁路治沙工作打下了基础。此外,他的改造利用盐碱地的理论,具有指导生产的普遍意义。也的关于建立人工植被的学说,为指导我国绿化建设,改造环境,提高植被生产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发展我国的动态地植物学,培养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刘慎谔不断总结自己几十年从事科研的经验,编写出《去态地植物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并于1962年和1963年在沈阳举办了专题学术讲座,对来自全国有关单位的200多名从事植物学、地植物学和林学等方面人员进行理论培训。他还多次应邀去北京、长春、哈尔滨、武汉、呼和浩特和兰州等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作“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植物分类学以及地植物学等方面的学术报告。他每次讲课前,总要找年轻同志一起讨论、备课。有一次在小兴安岭林区调查时,他坐在刚采伐过的红松大树桩上,给年轻同志反复讲解掌握地植物学采样调查的方法,裤子被树桩上的松脂油粘住,站也站不起来了。他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奋斗了几十年,培养了不少人才,现在已成为我国发展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 

  刘慎谔对辽宁省和沈阳市人民的吃粮和吃油问题非常关心。1965年,市植物学会和土壤、作物、植保等学会协同作战,在沈阳西部郊区开展了改良水稻的科学试验活动,他被推选为领导小组副组长。他还积极提倡引种油菜,向南方各地索取早熟丰产的各种油菜种子,并在阳台上盆种试验,为油菜在辽宁和沈阳地区落户摸索经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慎谔被剥夺了从事科研工作的权利在家养病。他买了许多玻璃罐头瓶,做了70多号浸制标本在家搞科研。他时刻关心东北西部大自然的改造,并一再提出建议和设想。 

  刘慎谔曾担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委林业组副组长,松江省人民政府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省民盟副主任委员,沈阳市民盟主任委员,沈阳市副市长等职。他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参加过全国群英会,几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1975年11月23日,刘慎谔因病于沈阳逝世,终年78岁。(1987年林土所坚起一尊刘慎谔半身塑像,以纪念这位著名科学家)。 

  刘慎谔曾主编《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东北草本植物志》、《东北药用植物志》、《东北植物检索表》,先后发表植物分类、生态和真菌等论文90余篇。1985年,《刘慎谔文集》由科学出版社编印出版。他领导的“森林采伐更新理论的研究”以及和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的“西北沙漠地区修筑铁路设计施工”等项目,取得了更大成果。 

附件:

上一篇:张宪武教授传略

下一篇:王战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