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生态所四项成果荣获2022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

 

近日,辽宁省政府颁布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决定,沈阳生态所4项主持研究的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一等奖:贾永锋研究员主持的成果砷的环境界面过程及分子机制;自然科学二等奖:刘志民研究员主持的成果半干旱区草地沙化及其逆转的生态过程与机制;自然科学二等奖:孔垂华、王朋研究员主持的成果水稻化感作用物质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调控;科技进步二等奖:李晓军研究员主持的成果中低浓度有机污染农田土壤微生物强化修复新技术及应用。十四五以来,沈阳生态所主持的成果共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连续两年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彰显了我所在助力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获奖项目简介:

 
 贾永锋研究员主持的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砷的环境界面过程及分子机制:针对我国水土环境严重的砷污染问题,率先明确了砷在环境矿物表面的吸附和转化过程的分子机制,首次明确了氧化铁矿物在砷形态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创了活性炭负载纳米零价铁新材料,解决了纳米材料实际应用中的易流失、易团聚、难再生等难题,研发了水土环境砷污染控制材料。研究成果推动了砷地球化学理论发展,对砷的环境风险预测和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刘志民研究员主持的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半干旱区草地沙化及其逆转的生态过程与机制:研究团队聚焦半干旱草地沙化问题,从植被过程、生态水文过程和土壤过程三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确定了景观破碎化、土壤风沙化和生境干旱化对物种丰富度和特有植物影响的权衡关系,破解了沙生植物的特有繁殖对策,阐释了冻融循环和植物水力提升作用的抗旱意义。研究丰富了植物繁殖对策理论,提供了沙区有限水资源支撑固沙植被的机理解释,阐明了沙地土壤养分循环的微生物作用机制,为植被自然恢复及构建稳定人工植被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孔垂华、王朋研究员主持的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化感作用物质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调控:项目团队通过深入系统研究水稻化感作用,首次确定麦黄酮、稻壳酮内酯B和环己烯酮三个水稻化感作用物质,澄清了长期以来关于水稻化感作用物质的争论;发现了水稻化感品种通过糖醛酸感应识别稗草后及时释放化感作用物质抑制稗草新机制;阐明了化感作用物质在土壤转化迁移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的调控作用。研究成果完整地阐释了农田生态系统作物和杂草生物化学作用关系,对建立生态安全条件下稻田杂草的可持续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晓军研究员主持的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低浓度有机污染农田土壤微生物强化修复新技术与应用:针对辽宁地区农田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普遍,面积广、浓度低、高环比重高等特点。建立了我国首个PAHs高效降解菌菌种库(71株),首次构建了野外环境PAHs行为模型,提出了微生物技术提升的策略和方向,指导构建以微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耦合PAHs活化、功能菌固定化和光解强化技术的新技术体系,攻克了土壤PAHs生物有效性低、外源功能菌长期活性差、高环PAHs降解困难等技术难题,实现了中低浓度有机污染农田土壤的持续高效修复。有效解决了辽宁地区农产品安全问题,为有机污染农田修复提供模式。




















获奖证书

\